“1+N”动态组建党组织、“六个一”系列主题活动开展、多元化保障机制的建立……一项项党建工作的落地,夯实了党在非公企业的执政基础,推动了全县非公企业创新发展。
优化组织设置 变“有形覆盖”为“有效覆盖”
针对非公企业发展不一、党员流动分散的特点,大英县在单独组建、区域联建、产业联建的基础上,依托各园区建立“1+N”动态建党模式,“ 1”是指“非公企业孵化工作室”联合党总支,“ N”是指通过孵化后组建的党组织。党总支通过孵化及时将条件成熟的企业单独剥离组建党组织,建党企业党员人数不足3人时回归“孵化工作室”党总支管理,解决了园区流动和“零散”党员管理难、未建党企业工作覆盖难和企业在倒闭重组过程中党员管理难等问题。大英县王茂线业纺织公司 党员肖籽全对此深有体会,“2011年7月,公司有3名党员,我们及时成立了党组织,但年末时,有两名一线党员因工作流动将组织关系转出,支部难以存续;积极分子申请入党也遇到‘程序’瓶颈”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党工委及时选派党建指导员进驻企业工作,并将公司党员划入“孵化工作室”党总支管理,党员参加党总支组织生活。2013年7月,通过组织孵化,公司有了4名党员且生产经营稳定正常,党总支遂将其单独剥离。今年来,大英县通过孵化培育单建企业党组织13个,单建率达30.2%,新发展企业党员30余名。
加强激励保障 变“要我干事”为“我要干事”
刘琴是县妇联副主席,今年4月被组织派到四川圣海包装有限公司作驻企指导员,同时担任了企业党支部副书记、副总经理。和她一样,大英县从全县退居二线领导干部、副科级年轻干部中选派了12名同志到非公企业任驻企指导员。驻企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是蹲点企业开展服务工作,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,规范生产经营,建强基层组织,促进和谐发展。与此同时,大英县还从经验丰富的党务干部、科级后备干部中选派50名同志到非公企业任党建指导员,并把工作实绩和经历作为组织选用干部的依据之一。
对非公企业党务干部的激励考核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难点。今年新出台的《大英县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考核办法》明确了对其实绩考核与年度工作津贴发放挂钩,企业辞退党组织书记须提前告知县“两新”组织党工委。县天骄纺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秀芳说,“企业党务工作大多是兼职,以前认为是多出来的活,做得好坏没什么差别,而现在不同了,实绩与津贴成正比,排名靠后不好交待。” 2013年,全县组织部分党组织负责人赴浙江宁波、绍兴学习非公企业党建做法,分季度开展了非公企业党建观摩现场会和党建指导员交流会;每年底对党建示范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。今年来,全县下拨非公企业党建经费近20万元,新建区域企业党群活动中心1个,党员活动室10个。
创新活动载体 变“一潭死水”为“满池春水”
“党组织微生活”、“园区科技日活动”、“党员先锋讲堂”、“企业核心价值观论坛”……一个个生动的载体,彰显了大英县非公企业党建的生命力。
2013年,大英县以园区为主体,采取包片联络、例会提案、菜单征询等方式,科学制定党建工作计划,深入开展“六个一”载体活动,即开展一批课题研究、提炼一批企业精神、完善一套企业管理制度、每季度组织一场政企联谊会、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、创建一批“双强六好”示范企业,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。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仲权介绍说,“特色活动促党建。今年,像‘小发明、小创造、小革新’征集、‘我为蓬盐献一策’、单身职工交友会、示范班组和岗位标兵评选活动等,在公司开展得有声有色,调动了职工创新奋斗激情。”今年来,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出合理化建议220个,参与完成技改项目18个,组织向“4.20”芦山地震灾区捐款200多万元。
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像一根金丝带,串起了业主、党员、职工的心,发挥着凝心、集智、聚力的作用,有力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,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