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、难中之难。大英县通仙乡属于丘陵地带,山高沟狭,地少人多,易地搬迁、脱贫致富难度大。全乡有5个贫困村,“十三五”期间,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为683人。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通仙乡克服地形复杂、自然条件差、水源相对匮乏、交通闭塞等困难,2016年-2018年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9户683人任务,现已全面完成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,乡党委、政府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发展理念,本着让群众“愿意搬、愿意住、就近就业能致富”的初衷,立足生态资源优势,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全乡产业布局相互融合,沿着境内道路交通环线,布局安置点与产业点,点与点相链成线,线与线相互编织成面,打造产居互融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态宜居的新家园。
一、科学规划易地搬迁安置点
一是加强统筹,做好宣传。结合《大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操作优化方案》,制定全乡易地扶贫搬迁方案,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由乡党委、政府主要领导统筹,村挂片领导具体负责,把好项目启动、主体建设、竣工验收和动员入住等时间节点。各驻村工作队、帮扶干部、村(社区)干部组成工作组,通过召开村民大会、入户走访,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、组织动员、土地协调、矛盾调处等工作。二是汇集民意,科学规划。国土、交运、规划、林业、农业、水务等职能部门,根据地质、交通、水源和产业等条件,划出备选安置点,把决定权交给群众,采用集中安置、分散安置与投亲靠友三中方式,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及建议后确定安置方式与安置位置。安置点、产业园与交通要道相连,点与点、园与园之间相互连通,既满足了居住条件,又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群众出行。三是注重程序,质量优先。按照《方案》要求,意见收集、申请、选址、招标、建设、入住等工作,必须符合相关程序,加强痕迹管理,确保项目资料完整。组建项目招标组、资金监管组、建设质量组等领导小组,充分保障施工进度、工程质量、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工作。三年内,规划5户以上集中安置点15个,其中,集中安置167户399人,投亲靠友与分散安置142户284人,共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309户683人。
二、合理布局特色产业示范带
一是因地制宜,注重特色。产业是脱贫攻坚中助农增收、防止返贫的重要保障。为便于群众就近就地搞好产业发展,通仙乡通过深入调查研究,立足生态优势,确定以种植青花椒作为特色主导产业,坚持带领群众走“种养循环、长短结合、稳定增收”的发展之路。2018年5月,四川省政府办公厅释放利好政策,又出台了《关于推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》(川办发〔2018〕34号)文件,通仙特色产业青花椒迎来发展春天。二是依点布局,务工方便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产业布局事关安置户后续发展。为此,沿着公路环线,依托各村,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规划花椒产业园,镶嵌式建立“产联式”合作社11个,合作社相互连通构成特色产业示范带。在“产联式”合作社中,合作企业统一提供种苗、统一防病治虫、统一技术培训,制定青花椒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,推进青花椒规模化、标准化种植。群众除自行种植青花椒外,将耕地流出去,就近就业成为企业雇用的花椒种植工人。目前,已建青花椒标准示范园16个,面积3600亩,培育50亩以上家庭农场4户、种植大户39户,成功孵化产业龙头企业2家。三是党建示范,风险共担。群众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,都赞同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由村组党员干部带头,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。通过与企业建立资本联投、生产联营、经营联动、效益联赢、风险联控的“五联”机制,解决了收益保障问题,降低了市场风险,达到了积极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效果,保障了农户、村集体与企业三方基本收益。围绕“五联”机制,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2万元,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。
三、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新家园
一是制定村规民约,加强村级治理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,推举乡贤、五老,结合各村(社区)实际制定涵盖村风民俗、社会公德、精神文明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村规民约,成立红白理事会,调处邻里纠纷,加强村级治理,积极开展“文明村”“四好村”创建和“四好户”评比,营造向上、向好、向善、向美的良好自治氛围。截止2018年,已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、省级文明村1个,市级文明村2个、县级“文明村”7个;省级“四好村”1个、市级“四好村”3个,县级“四好村”2个。二是强化阵地建设,抓好感恩教育。全乡11个村、2个社区均有活动阵地,建筑面积均达92㎡以上。充分利用活动阵地,抓好会议精神学习传达、农民夜校、远程教育、技能培训等活动。已建农民体育健身5处,编有农家节目4个,组建舞蹈队伍6支,免费为农民群众表演节目18场,既增强了感恩教育,又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。三是突出生态宜居,建设幸福家园。扎实开展“环境保护百日攻坚”行动、着力抓好秸秆禁烧、治理大气污染,加强河道治理和养殖场所挂空,着力实施“净土”工程,各村(社区)建成垃圾池11口、改造垃圾池18口、配发垃圾运输车8辆,设立公益性岗位,聘请保洁人员进行日常保洁,做好生产生活垃圾收集、转运、处理,对垃圾处置基本实现有效管理。通仙乡生态资源丰富,全乡森林覆盖率44.87%,绿化覆盖率60%,绿化率99%,已被省委、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乡(镇)称号,2018年成功创建全市首个省级“森林小镇”。 |